砼泵租赁资讯
关于我国混凝土机械的发展方向,是一个需全行业同仁共同探讨的课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机械生产大国,也可以非常自豪的说是一个混凝土机械生产的强国。从目前来看,我国商品混凝土机械的站、车、泵的年生产量分别为:(2006年统计数据)混凝土搅拌站2,100台、搅拌输送车12,000台、混凝土泵车2,300台、混凝土拖泵4,500台、散装水泥车约1500台。 从数量上看,我国的产量占世界市场的绝对优势;从品种上看,我国是一个以双卧轴搅拌主机为主要生产商品砼生产设备的大国,容量从0.5m3到6m3。搅拌输送车的容量也有3m3~12m3几种。混凝土泵车,其臂架长度从28m到56m的各种型号均有,世界超级臂长的66m泵车也研制出来了。 在性能和可靠性方面,我国的几种产品都有明显的特色。搅拌站(楼)的全自动控制系统均是国内自行研制生产的产品。搅拌臂、衬板的使用寿命大部分可达5~10万m3,合金铸铁的衬板可达30万m3,混凝土泵车的机电液一体控制也达到了世界的先进水平,某些方面还有很多特色和创新。这些产品在慕尼黑和拉斯维加斯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上受到好评和赞许。很多国内施工企业将国产的产品带到国外使用,外国的很多经销商抢先在国外经销中国产品也是很好的例证。除了性能以外,经营理念、价格和服务也是我们的强势。 最近三年由于国家建设的需求,在国内很多重点工程(如交通、能源等基本建设)的拉动下,一系列推广预拌砼政策的出台,大量产品的出口,促进了我国商品砼机械的高速发展,不少企业的年增长率达30~70%,个别产品几乎翻了一翻。2007年初行业内很多产品脱销,用户拿现金在工厂排队等货,有的企业一个月就销售37m以上的臂架式泵车150~200台,如果不受德国液压件的供应限制,可能还会创出一个企业月产量的最高世界记录。 据我们调查了解,现在很多企业由于效益较好,产品有时供不应求,正准备再建厂房,买设备、不断的扩大产能。有一位企业领导问我,您以前估计到今天这种形势吗?我们对中国的市场应该说比较熟悉。2005年混凝土机械行业年会在太原召开,对“十一五”砼机械市场作了预测;2006年杭州会议我们对中国高铁建设作了专题报道,证明我们的市场预测是正确的。 中国的五年规划往往决定大趋势,如高铁、高速公路、水电、房地产都是砼机械发展的天地。目前中央又在不断的进行调控,“明年怎么样?”又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不过,目前仅对明年或后年的市场如何作判断,我觉得不够长远,作为一个经营者或企业家,走近市场、深入市场、融入市场是企业家的天职。这也就是为什么外国有很多百年老店,而中国的企业很多中年夭折的根本原因。因为很多经营者只是凭感觉、跟风,根本不像国外老板舍得花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去做某个地区的市场调查,所以就不可能得到市场的真实信息,也可能作出错误的判断。 明年的形势,简单分析来说:其一,明年京沪高铁开工,全长1300公里,投入2000多亿元;其二,明年有30几个城市不能进行砂浆现场搅拌,说明商品砼要进一步地普及到地、县一级;其三,房地产今年投入13000多亿,明年仍可保持这种水平,如天津要执行90/70套型房,目前天津仍有350万居民住在平房内,有的只有十几平米,所以房地产业会继续兴旺。因此砼机械市场仍会有相当的容量
我们光看到好的方面还不够,还要正反两面兼顾。 (1)受国内外两个政府的压力。 这种压力是不可回避的,凡是企业或迟或早,或多或少要承受这种压力。我们知道,资源的绝对枯竭和资本的绝对发展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目前中国的外贸出口遭到美国、加拿大、欧盟的阻击就是这种原因,所以欧美国家以侵犯知识产权、以安全环保为由对中国产品进行扼制,中国企业应以世界贸易法保护自己。工程机械的出口,不久也会受到外国政府的这种挑战,行业企业应有这种准备。现在全国都在宣传产品要出口,工程机械也在进行拓展,但出口市场着重点应放在哪里需要明确。日本、欧洲和中国一样,都是外需主导型经济,即拉动国内经济复苏和高速增长的动力在海外市场;而美国是内需主导型经济,其工程机械行业很发达,所以,中国出口的对象只有到中东、东南亚、非洲、南美才更受欢迎。另外,国外工程机械发达的国家近年在中国投资建厂,兼并中国企业越来越多,这一点也不能忽视,中国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兼并国外企业,也已是我们应该决策和实施的好时机! (2)中国政府也将不例外地对企业会有很多约束。 1)高增长低分配。近年来(1998~2005年)我国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了三倍多,而工资只增加123%,明显的落后于劳动生产率,况且也是低工资的廉价劳动力,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2)企业的低成本运行。a)受政府管制的能源价格长期偏低,如煤电油的价格,都受政府管制,如中国的汽油价格不如日本、法国、德国的一半。b)低资源价格,如土地、水、矿产的低价格也有政府的补助,如中国的水费只有德国的10%,法国的15%,美国的30%,很多地方为了吸引投资把土地免费使用。c)对环境保护收的费用太低,造成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前20个城市,中国就占了16个。 以上这些问题,政府早晚会通过改革把不该承担的责任还原于企业,这就是我们说的今后的企业必然会受到国内外政府的双重压力。尽管这些压力对中国的企业来说基本上是均等的,是共性的问题,但谁觉悟得早,谁有所准备,今后发展的希望就会被谁夺取,这是无可置疑的。基于以上的现实,中国企业应该向以下方向努力。 1建立科学的战略发展规划 正确的战略发展观应立足于企业,放眼于世界,创新于产品,服务于用户,把握好这一条至关重要。一个企业和一个国家一样,是世界大家庭的成员,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企业不分大小,要自立、自强、自信、自尊。砼机械的强国地位是靠不同企业性质的国企、外资、股份、民营、大大小小的企业共同努力而创立的。不论是主机厂或配套厂、内资、外资企业都是平等地位,既是相互竞争又是相互合作的行业共同体。所以在行业里应该是和睦的、团结的,既有竞争又有共同协作努力,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相反价格的恶性竞争和相互拆台,贬低竞争对手是行业的悲剧,砼机械行业要杜绝这种事情的发生和蔓延。 1.1创新是永恒的 第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企业的灵魂。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是战略发展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座右铭,创新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都需坚持的过程。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最后也可能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有的企业投入的科研费用是销售收入的3~5%,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字。若销售额为2个亿,就应按600~1000万作为科研创新费用,这笔钱也可能得到回报,也可能打了水漂。如果是10个亿,就应按3000万~5000万计算,我看很多大企业都是宣传性的,不一定实施。 第二,创新是一个过程。一个新产品从开发到投入到批量生产一般需要3~5年,这种创新也应贯彻全过程,不能说一开发出来就是世界第一,行业领先,国内企业应该克服这种虚荣心。根据以前的经验,一个成熟的产品要经过市场调研、设计、试制、测试、考核、鉴定、推广,没有3年以上的时间是不行的。而目前为了抢市场,一些销售人员,有虚荣、浮躁、浮夸作风,千万不能在行业中传染。您的产品刚一出来就是世界第一吗?您的批量大就是中国工程机械的领先者吗?这一点应向外国的大公司学习,应该在务实谦虚中表达自己的特色。因为第一的称谓要经行业或权威的部门认可。批量大不一定是整个行业的领先者。大小企业要定位好自己,经过几年、十几年的努力,才能见到创新的成果。最后让用户来评价。只有这样创新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否则刚出来的产品就投入市场,把很多问题交给用户去承担,会有很多风险,会砸掉自己牌子,这种例子并不少见。
|